当前位置:MFC金属板材成形网 > 正文

后门外板B柱区域冲压起皱分析及优化

2020-02-26 11:14:38 来源: 模具工业
收藏
导读: 对于主棱线圆角半径为2.5 mm且圆角两侧曲面夹角较小的汽车后门外板,采用传统冲压工艺时,后门外板B柱区域会产生严重的起皱缺陷,无法满足外观质量要求;通过数值模拟,对零件成形过程和缺陷区域的应力状态进行分析,阐明了缺陷产生的原因,并提出优化工艺方案,消除了零件成形时的缺陷;经生产验证,该工艺可有效解决后门外板B柱区域的起皱现象,为解决类似零件的冲压缺陷提供参考。
文:赵中元,贺贵金,王 刚,孙   (一汽-大众汽车有限公司)

  0 引

    车门外板在白车身中属于中型外覆盖件,整车侧面的主棱线特征一般贯穿前后车门外板。由于车门是活动部件,涉及到多处平面度和间隙的匹配,也是用户最直观观察到的部位,对其成形质量要求十分严格[1]。大多数主流汽车厂为实现整车动感的造型,特征棱线设计愈发凸出,棱线两侧型面的夹角越来越小,并且棱线圆角半径在满足国家标准的前提下,圆角半径按极限值2.5 mm设计[2],这对冲压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尤其是较为复杂的后门外板。现基于此类造型的后门外板,针对传统冲压工艺成形时,B柱区域产生起皱缺陷的原因进行分析,采用改进的冲压工艺,消除了零件起皱缺陷,满足零件成形质量的要求。

1 后门外板结构

图1 所示为某车型后门外板造型,共有2条特征棱线,棱线两侧是呈一定角度的曲面,主棱线夹角约为134°,棱线圆角半径为R2.5 mm。在整车B柱区域有台阶,台阶2个圆角半径分别为R1.2 mm R2 mm,主棱线和B柱区域交汇处的结构如图1中圆圈处,此处在前门打开后可见。按照康采恩质量标准要求,单件和喷漆后应无明显的表面缺陷,缺陷等级不高于C类。

2 后门外板B柱区域起皱分析及优化

2.1 后门外板冲压工艺

针对门外板冲压工艺设计,对冲压方向、工艺补充、拉深深度和工序排布等方面进行了论述。对于后门外板,除B柱区域外,工艺补充比较简单,一般需要拉深、修边和直翻边成形,如压合有特殊需求,则需增加侧翻边工序;对于后门外板B柱区域,传统工艺采用的工艺补充截面及相关参数如图2所示,由于其造型特征无法直接拉深成形,需要通过拉深、修边、台阶整形和翻边工序完成此处成形,根据以往经验,b值一般为0.5~2 mm,R1 3~6 mm,R2 5~8 mm,h 0~2 mm;A值为 0~ 10°。各参数值越小,拉深工艺补充越接近最终零件形状,整形量越小,相应的拉深减薄率越严重,反之拉深减薄率越小,但相应的二次整形量增加,整形后易产生表面缺陷和回弹;工艺设计的思路一般是在保证拉深质量的前提下,调整各个参数以尽量减少整形量。

   2.2 起皱分析

   该后门外板B柱区域采用上述冲压工艺,拉深工序在保证整体减薄率>3%的前提下,采用最小拉深深度。拉深后对台阶处进行二次整形,结果如图 3所示,拉深后减薄率为28.4%,经过整形后尖点区域的减薄率达到30%,同时立壁处和底部产生了较严重的起皱,零件成形时处于同时起皱和开裂的状态。

棱线局部成形过程如图4所示,棱线处材料被整形镶件向下挤压,随着整形深度增加,棱线两侧材料分布不均,局部材料产生堆积,最后叠在一起,板料边缘产生严重的翘曲。整形到底后,起皱的材料无法展开,零件产生褶皱。

整形过程中局部应力状态如图5所示,由于整形镶件下压对棱线尖点处产生拉深作用,主次应力均大于0,处于拉应力状态,整形后尖点区域处材料减薄。镶件下方局部区域的主次应力值均小于0,处于压应力状态,根据最大剪切应力准则,如果等效压应力值超过失稳临界值,达到塑形变形条件,局部材料产生压缩失稳,导致零件起皱。为解决零件起皱,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措施:①减少拉深后多余的材料,即拉深成形尽量接近零件,同时合理分配棱线两侧整形的材料;②改变起皱区域的应力状态,降低压应力,消除材料起皱;③对起皱材料施加约束,抑制材料的失稳。

   2.3 起皱优化

    结合上述分析,采用图6所示的整形工艺,在下模增加活动压料板,成形时上模镶件下行与压料板接触,在与压料板接触前仅对小部分材料进行整形,然后一起压住板料,在板料末端施加拉应力以改善应力状态,降低压应力。成形过程中的应力分布如图 7 所示,与优化前工艺相比,压应力明显降低。通过压料板对材料自由端进行约束,抑制了材料的失稳。同时在拉深工序减少一次成形,保证在夹料前棱线两侧整形均匀。

整形过程如图8所示,整个成形过程中无褶皱出现,拉深时台阶相对高度降低,棱线尖点处拉深的减薄率降为16%,最终整形后的减薄率为26.3%,大幅度提高了拉深工艺的稳定性。实际生产采用该工艺,最终零件局部无起皱和开裂现象,成形质量满足要求如图9所示。

   3  结束语

通过对后门外板B柱区域传统成形工艺和改进后工艺进行分析,得出以下结论。

(1) 采用传统工艺方法时,后门外板B柱区域产生起皱缺陷,同时减薄率也达到极限状态,成形的零件无法满足质量要求。

(2) 为保证拉深成形,局部工艺补充相对于零件“多料”,在整形过程中多余材料的局部处于压应力状态,导致压缩失稳,而且失稳部位无约束,最终零件产生起皱缺陷。

(3) 通过采用拉深“浅”成形(指由于有夹料工艺保证,不会起皱,拉深相对于传统工艺,深度可以浅些,这样可以减小拉深减薄率,使拉深工序更加稳定),后续采用夹料整形工艺,既优化了拉深的减薄率,又解决了起皱缺陷,零件成形质量满足要求,对此类零件的冲压工艺设计和质量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。

相关阅读: 知识类文章 MFC转载

分享到:

声明: 本网站为冲压和钣金业内信息集合和展示平台,欢迎不同的声音和观点,为行业人士提供参考,文章并不代表MFC的观点。书面刊用本站及MFC《金属板材成形》的原创文章,必须获得MFC的书面授权;电子平台转载,则必须注明作者和出处,对于盗版、冒名和不注明出处等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后果,MFC保留追究的权利。

我来说两句(共0条评论,0人参与)注册 登录 |

  • 最新评论
    暂无评论

品牌展厅365天全天候线上展厅

推荐专题

 

微信公众号

冲压钣金门户

扫描或搜索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