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项目研究背景
我公司某车型在涂装车间过线时,侧围外板B柱线束过孔处出现电泳流痕问题,此问题需批量进行打磨处理。后经实车测量此部位的间隙约为2·5 mm,经过问题追溯,发现目前涂装SE分析标准中没有钣金间隙对于控制电泳流痕的相关标准后经改进,在线束过孔上方位置钣金间增加点焊密封胶,问题得以解决但针对电泳流痕问题,我司在SE分析时,对不同间隙出现电泳流痕的情况缺少数据支撑,不利于后期车型SE分析,特通过试验验证钣金间隙对流痕的影响
2 试验条件
为了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,本次试验分别在两 个车问进行验证。试验试板在烨装转入工位 进行紧固,随车身一起通过前处理电泳线体 ,过线条件与量产车过线条件相同。
1) A车间试验条件
电泳漆为立邦POWERNICS巧20;电泳时间为130 s;烘烤温度:保温区为185、200 ℃,喷流1区为175、190 ℃,喷流Il区为190、203 ℃
2)B车间试验条件
电泳漆为PPG ED7000;电泳时间为191 s;烘烤温度:保温区为095 ±5)℃,升温1区为(180±5)℃,升温Il区
为090±5)℃
3试验步骤
3.1试验概述
将两钣金装配,钣金间垫人不同厚度的饭金或铝箔纸控制钣金间隙,制作出与车身B柱结构类似的试板模型,在涂装车间
随车进行前处理、
电泳、烘烤,查看试板出现流痕情况
3·2步骤一:试验试板制作
1)在尺寸为100 mm×200 mm的试板上采用激光切割30 mm><40 mm孔洞(距侧面边缘35 mm,距底面边缘40 (m)
共25块,40 mm>
<50 mm孔洞(距侧面边缘30
mm,距底面边缘35
(m)共25块(参照实车尺寸进行开孔)。
2)使用打孔器对试验试板进行打孔(孔径6 mm, 用于两钣金螺栓紧固,每块板孔洞8个,保证紧固可靠,间隙控制准
确)。
3)进行试板安装,试验验证的钣金间隙分别为1.5 mm、2.0 mm、2·5 mm、3,0 mm、3,5 mm,试板边缘间隙大小用铝箔纸进行控制(铝箔纸叠成尺寸为 180
mm><10 mm的形状,然后选取不同数量的铝箔纸进行间隙大小的设置);钣金中间间隙用50 mm ×
40 mm铁片配合同数量的铝箔纸进行控制,试板结构如图1所示;之后用M6的螺栓螺母进行打紧装配,如图2所示,并在试板设计挂泳状态的上端预留出铁丝安装位置
3.3步骤二:试板悬挂
为了验证试板的悬挂位置是否会对电泳流痕产生影响,特此在车身选取了2个特殊位置,一个是翼子板位置(见图3),
此部位特点为喷淋效果好,试板安装牢固;另一个位置为驾驶室内部(见图4),此部位的特点为喷淋效果差,试板安装不牢
固,以此进行对比验证。
3.4步骤三:随车挂泳
分别在A车间和B车间进行前处理、电泳、烘烤,且保证每组试板吊挂方式和位置保持一致
3.5步骤四:拆解、测量、记录
对电泳后试板进行拆解,观察流痕情况并作记录,电泳流痕情况如图5、6所示。
4试验结果
4.1第1组试验结果
条件:A车间,立邦电泳漆,挂泳在翼子板下部,垂直悬挂。试验结果见表1。
4.2第2组试验结果
条件:A车间,立邦电泳漆,挂泳在驾驶室内,垂直悬挂。试验结果见表2。
4.3第3组试验结果
条件:A车间,立邦电泳漆,挂泳在驾驶室内,垂直悬挂。试验结果见表3。
4.4 第4组试验结果
条件 : B车间, PPG电泳漆 , 挂泳在驾驶室 内, 垂直 悬挂。试验结果见表 4。
4.5 第5组试验结果
条件 : B车间 , PPG电泳漆 , 挂泳在翼子板下部 , 垂 直悬挂。试验结果见表 5。
5 试验汇 总及分析
5.1 流痕数据统计汇总
流痕数据统计汇总见表 6。
5.2 试验数据分析
1) 通过以上整体数据对 比确定 : 不同间隙下 ,内外 侧长短流痕数量变化趋势一致 , 均为 2. 0 am间隙时流 痕数量最
多, 其中外板流痕发生率为 80%。
2) 通过 5组试板 内外侧流痕数量对 比统计确定 :内侧流痕数量多于外侧 ,并且是由内侧流痕引起外侧 流痕 ; 当内外板
间隙为 3. 0 mm及 3. 5 mm间隙时外板 无流痕 。
3) 通过对不同悬挂位置的流痕数量统计确定 :无 论试板悬挂在翼子板下面还是驾驶室内部, 现流痕 最严重的试板间隙
值均为 2 mm。
4) 通过对不 同车间流痕数量统计) 确定 : 虽然使用的材料及工艺不同, 但不同间隙值下流痕问题发生的规律相同,由此
可以判 定流痕 问题的发生主要受钣金间隙的影响 ,并且在间 隙为 2 mm时流痕问题发生最为严重 。
5.3 问题车型 l ;柱流痕过程分析
1) 钣金贴合位置周边存在积液 , 受重力影响缓慢向下流淌 ,由于结构影响积液在向下流淌的过程中流向侧 罔外板外
侧 , 经烘烤形成电泳流痕 , 如图 7所示。
2) 钣金间隙部位沥液不充分 , 积液量大 , 烘烤受热飞 溅至外板部位 , 如图 8所示。
5.4 试 验结 论
针对钣金间隙对于电泳流痕的影响结果为 :钣金 间隙为 2. 0 I T l m时侧围外板流痕情况最严重 , 当钣金间隙大于或小
于 2. 0 n l l n间隙的条件下流痕问题减轻 ;当钣金间隙为 3. 0 F i l m及 3. 5 mm时 , 侧同外板无流痕问 题 ,内板流痕
无需处理(此结论仅针对试验验证 的钣金结构 , 其他部位可进行参考借鉴 ) 。
6 结语
本文主要针对钣金间隙对于电泳流痕的影响进行了专项研究 ,通过试验验证可以发现钣金间隙是影响 电泳流痕的主要
因素 , 在进行电泳流痕问题解决上 , 可以将一 I 作重点放在更改钣金结构 。由于流痕问题的产生涉及多种因素 ,故此在解
决流痕问题时还应考虑材料及 T艺对电泳流痕的影响 ,本文进行的研究是在特定条件下歼展的 ,试验结 沦及试验开展思路仅
供同 行业技术人员进行参考 。
声明: 本网站为冲压和钣金业内信息集合和展示平台,欢迎不同的声音和观点,为行业人士提供参考,文章并不代表MFC的观点。书面刊用本站及MFC《金属板材成形》的原创文章,必须获得MFC的书面授权;电子平台转载,则必须注明作者和出处,对于盗版、冒名和不注明出处等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后果,MFC保留追究的权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