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MFC金属板材成形】“包头创新建立了企地融合发展新机制,走在了自治区前列,你们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推进这一制度的?”9月19日在呼和浩特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包头市专场新闻发布会上,“企地融合”这一体制创新成果,引起了《中国改革报》记者的关注。
惟创新者进,惟创新者强,惟创新者胜。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包头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引擎,以体制创新作关键动力,用创新双轮,驱动高质量发展驶入“快车道”。
科技成果“井喷”
铸就“包头制造”实力
倒车入位、精准停靠、自动倾卸、轨迹运行、自主避障,一辆无人驾驶的电动轮矿车流畅、精准地完成各项规定动作,顺利通过矿山现场测试。
这是在去发达国家学习吃了闭门羹、没有任何技术参考的情况下,由中国兵器北重集团北方股份公司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台110吨NTE120AT无人驾驶电动轮矿车。它于今年初在包头成功下线,是无人驾驶技术首次应用于国产矿用车上,为国内同行业首创,预示着我国成为继美国、日本后世界第三个进入无人驾驶矿车研究领域的国家。7台车可替代至少9台同型号有人驾驶车的工作量,整体收益率可提高49%,是“包头制造”中的杰出代表。
时钟滴答作响,“包头制造”从未止步。
世界最大的3.6万吨垂直挤压机,高温气冷堆燃料元件,大功率AT变速箱,新型反恐防爆车,稀土领域的永磁电机、环保着色剂、磁制冷、轴承钢等科技创新成果,要么打破了国际技术封锁,要么填补了相关领域空白,要么达到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,不断夯实着包头的科技实力。“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”称号,包头连续八次摘得怀中,是全国首批20个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。
如果仔细端详,包头科技成果的“井喷”态势其实是有迹可循的。
自治区40%的专业技术人才、60%的工程技术人员集聚在这里,在各自岗位上刻苦攻关;15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124家创新型企业先后成立,把科技创新视为发展“秘钥”;33个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、46家院士工作站在这里落户,成为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“最强大脑”;《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、全力打造创新包头的意见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、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和引导奖励资金、应用研发资金的设立,让科技创新“不差钱”……
体制创新发力
推动包头产业进阶
1亿元订单,彻底救活了内蒙古华新机械有限公司。
这是包头的一家民营企业,成立20多年来,一直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。包头市实施“企地融合”发展新机制后,企业幸运地与中央驻包企业北奔集团签订了1亿元的订单,发展立刻有了起色。
订单的另一方北奔集团,原材料、物流及销售成本大幅下降,同样尝到了甜头。
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,成本高企、效率低下、增长乏力等问题同样困扰着以制造业为主业的包头,困扰着包头34户中央、自治区驻包企业。
如何扬长避短,发挥老工业城市的优势,顺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?包头市反复探索,找到了“企地融合”这个答案。
《振兴实体经济促进企地深度融合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》和《促进中央、自治区驻包企业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》很快出台,全市驻包企业、金融机构、科研院所、高校以及中小企业,被要求打破所有制和隶属关系界限,打造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、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。
作为“企地融合”新机制的进一步细化和具化,重点产业链招商“链长制”、重点产业“群长制”两个机制陆续制定,促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、战略性新兴产业、稀土产业、智能制造四个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市委、市政府领导班子集体审议,产业协作、产品购销、信息通信、军民融合、科技创新、银企对接六大平台搭建起来,协同推进产业链往下游延伸、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。
事实证明,体制创新所激发的能量是巨大的。到2018年,包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近20%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0%,优质钢、特种钢比重达到90%,电解铝就地转化率达到80%,稀土功能材料及应用产业占比由32.7%提高到51.1%,“挖土卖土”的资源开发模式得到有效改变,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急速奔跑起来,驶入了“快车道”。
声明: 本网站为冲压和钣金业内信息集合和展示平台,欢迎不同的声音和观点,为行业人士提供参考,文章并不代表MFC的观点。书面刊用本站及MFC《金属板材成形》的原创文章,必须获得MFC的书面授权;电子平台转载,则必须注明作者和出处,对于盗版、冒名和不注明出处等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后果,MFC保留追究的权利。